把脈珠江模式 引領紡織商圈新革命
“全國面料看廣東、廣東面料看中大”,中大紡織商圈這個89萬平米的專業市場一直作為全國布料市場經濟晴雨表,產業鏈經濟總量已超過250億美元。然而,由于長期自發形成,中大紡織商圈在產品研發、檢測、信息發布、品牌推廣等方面相對欠缺,產業鏈上下游不完善。中大紡織商圈的升級改造已迫在眉睫。
作為中大紡織商圈在建投資最大的珠江國際紡織城以在行業內領先的高端配套設施、獨特先進的運營理念,被政府和業內寄予引領行業升級的厚望。這個被列為廣東省“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廣州市“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和中國紡織品牌展貿示范基地的項目,將成為“全球紡織品采購中心”、“國內紡織產業中心綜合體”的標桿,對推動中大紡織商圈成為全國紡織行業中心有極大推動作用。
根據海珠區政府的規劃藍圖中,中大紡織商圈在升級改造之后,目標是成為“世界布都”,與會展經濟共同構成海珠區城市經濟的亮點。
2010年12月8日,備受矚目的“把握時代,贏創未來——廣州中大千億紡織商圈商貿論壇”正式拉開序幕。本次論壇由珠江國際紡織城主辦,力邀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做客演講,同時政府官員、行業協會、商家代表、學者教授、項目領導齊聚一堂,共話紡織業未來發展。
另外,珠江國際紡織城還分別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流通分會、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廣州市海珠中大紡織產業商會等眾戰略合作伙伴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并與27位戰略合作商家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珠江國際紡織城與眾多戰略合作伙伴單位、合作商家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如此強強聯合的背后,是業界對于珠江國際紡織城的信任與肯定,更是珠江國際紡織城打造“紡織總部經濟基地”的決心。
2010年,紡織行業在人民幣升值、棉花等原材料暴漲、人力成本上漲、貿易保護等因素的影響下,步履維艱,發展環境十分艱難。在此態勢下,珠江國際紡織城入駐中大紡織商圈究竟能否帶動整個商圈的升級轉型,引領商圈新一輪的發展?在本次論壇上,與會嘉賓首先就此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紡織工會協會流通分會會長夏令敏率先用一連串增長數據,介紹了2010年紡織行業的發展概況,他直言雖然今年紡織行業的發展困難重重,但2010年是紡織行業最好的時候。2010年紡織行業不管是內銷還是外銷,都創造了令人自豪的成績。據悉,到2010年年底紡織行業利潤達2000億美元,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紡織行業獲取的最高利潤。
對于珠江項目進入中大紡織商圈,夏令敏表示這對于珠三角地區來說是提升行業發展極大的動力。他說道,“中大紡織商圈是國內有影響力的一個商圈,但由于是自發形成的,政府在其中的干預并不高。因此在整個發展,產業銜接、品牌上都有諸多問題。珠江的進入推著政府進入,推著整個區域改變,我覺得珠江進入中大商圈是一件好事。”
在中大紡織商圈轉型升級的問題上,海珠區政府以“整合、升級、延伸”三大措施大力扶持商圈的發展,以推動實現三級政府建設“中大布市千億商圈和全球紡織品牌采購中心”的規劃目標。
廣州市海珠區經濟貿易局副局長方奕濤勾勒了一幅未來商圈的美好愿景,即“人貨分流、展貿結合、價格標桿、總部經濟、產業互動、電子商務”。他表示珠江在中大紡織商圈轉型升級這個痛苦的過程中適時進入,作為一個龍頭企業,在帶動促進商圈的整合、轉型升級上將起到帶頭作用。
正是在全球戰略市場與成就世界級企業的激發下,中國紡織業業態變革已是大勢所趨。珠江國際紡織城總經理官小歐向與會人員介紹,珠江國際紡織城搭建的是一個跨國性商貿平臺,配套了寫字樓總部經濟、酒店、電子商務,希望能引領中大紡織商圈業態的全面升級。
官小歐認為新興的專業市場要改變單純建設市場、收取租金的方式,而應該主動搭建平臺,與商戶一起共同開辟和搭建紡織專業市場的新終端。
在硬件服務上,珠江國際紡織城通過強有力的各項數據支持,體現了項目在硬件上的行業領先地位,全面滿足商鋪式經營、倉儲式經營以及甲級寫字樓經營等多種交易形態的需要;在軟件環境上,圍繞實現省市區各級政府建設“中大布市千億商圈和全球紡織品牌采購中心”的規劃目標,積極引領中大紡織商圈整合升級。
目前,珠江正在謀劃建立全球首個“絲綢之路紡織品牌博覽館”,實現看樣訂貨式品牌展貿,而且引進行業協會、技術中心、設計機構建設行業平臺,幫助商家建立自主品牌,促使中大商圈經營模式從檔口式向品牌展貿式升級。同時,通過搭建“全球紡織直通車”,實現國際視野下的商業嫁接;建立全球化紡織采購聯合體和電子商務體系,像義烏小商品城一樣邀請國際采購商常年駐場采購,聯手全球B2B電子商務巨頭建立全球紡織電子商務平臺,打造中大商圈首個行業價格指數;并成立紡織行業首個會員俱樂部“珠江匯”,舉辦各種會員研討會、主題展覽會等,幫助會員建立起龐大的人脈資源和生意圈,樹立服務新標桿。
“珠江模式”引領紡織商圈新革命
對于“珠江模式”,廣東商學院市場營銷教授王先慶表示此種“商業綜合體”的出現,起點高,是第三代第四代專業市場模式,也是專業市場發展未來的方向。另外,王先慶表示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的落地,將使得海珠區成為增長性最強的區域。珠江將此種模式引入到廣州的紡織商圈,順應了城市跨進程、城市定位的發展。未來珠江這個群體將提升商圈的生存能力,為商戶帶來價值的提升。帶領商戶逐步入戶經營,然后向總部化、品牌化、公司化經營過渡,隨著商圈一起做大做強。
珠江國際紡織城項目達到89萬平米,再加上長江紡織城、廣州國際輕紡城等,中大紡織商圈的總面積將近170多萬平米。這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高度重視珠江項目。夏令敏表示,紡織行業欲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增長方式的轉變應該首先在流通環節體現出來。如今,要賺取較高的附加值,就要提升綜合能力,要取得一定的市場話語權。
另外,夏令敏指出珠江國際紡織城項目兼得“天時、地利”的優勢,項目的成功則取決于“人和”。他說道:“珠江項目后續的運營能力與服務將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只有滿足商戶的需求,給予支持到位,才能成功,對產業的推動作用也能實現。”
傳統商業模式的升級就是擺脫現金、現貨、現場的“三現交易”方式,走展貿結合的道路。中大紡織商圈所在地海珠區歷來以中國第一展廣交會所帶動的會展經濟而聞名。方奕濤在本次論壇上也提出政府迫切希望能將中大紡織商圈的資源與區域突出的會展資源相結合。促使中大紡織商圈往展貿結合方向升級。據官小歐介紹,珠江項目在2010年就已嘗試為商戶進入廣交會平臺牽線搭橋。
中大紡織商圈的升級已勢在必行,珠江項目的進入推動了商圈的升級同時也肩負起一項責任。王先慶表示,珠江的龍頭地位促使它有責任有義務推動商圈由“幼兒期”向“成年期”轉化。另外,在利益層面,政府、商會、龍頭企業都有責任改善商圈整體運營環境。
經過四個小時的業界交流,本次行業高峰論壇圓滿地落下了帷幕。珠江國際紡織城以聚合行業專家學者、打造高峰論壇的方式,為廣大參與嘉賓奉上了一場精彩的思想碰撞,為珠江國際紡織城的順利起航奠定了基礎,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據悉,珠江國際紡織城已于2011年1月5號正式交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