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到: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由此可見農業的重要意義。公安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全縣101萬人口,農民就有76萬,約占全縣總人口的76%,三農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一個龐大的農民消費群體,每年因消費引起的糾紛不斷,涉農投訴不少,特別是到了三夏農忙時節,涉及投訴更是接二連三,應接不暇。綜合近三年我縣527件涉農投訴分析,我們發現除了其中208件確是因為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問題造成的損失外,其余的319件占總數60.5%的投訴都是由于農民不懂技術,自身使用不當,管理不善造成的。
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相比,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科技含量的提高。現在農村普遍使用的耕整機、播種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讓廣大農民擺脫了過去繁重的體力勞動。農作物諸如水稻、小麥、棉花、瓜果等品質、質量的大幅度提高,也是因為其中注入了大量的科技元素。而許多農民則往往是習慣于享受專家的科研成果,自己卻抱著傳統的種植模式不放,缺乏對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有些農民看到農業機械前景好,就不惜傾其所有積蓄甚至貸款買農業機械。為了多掙錢,有的買回來連使用說明書都沒看清楚就開始滿負荷生產,結果是欲速則不達,沒幾天功夫就被困在田里動彈不得。某些農業機械的質量固然不敢恭維,但使用者不主意科學地操作,不注意必要的維修和保養也是一個重點的因素。
有些農民聽說某農作物品種質量高,效益好,就爭先恐后地去買,而在種植、管理時卻不愿多費心思。如2004年4月下旬,公安縣6個鄉鎮、14個村、284戶農民種植“兩優586”油菜嚴重減產而群體**、投訴,鬧的沸沸揚揚。2005年6月,公安縣麻豪口鎮荊豐村49戶農民種植“紫甘蘭”球白菜本絕收,又群體激憤的跑到縣消費者委員會投訴。這兩起群體投訴,經縣消費者委員會調查核實,種子均無質量問題。
2006年8月中旬,公安縣稻飛虱大面積爆發,許多農民措手不及,損失慘重。以阜河鎮楊潭村為例,該村中稻面積880畝,受災面積達80%,近90畝中稻基本絕收,全村平均每畝損失400元左右。由于缺乏農業科技知識,少數農戶亂用藥、亂施藥,每畝用藥竟達到180元左右,結果錯過了消滅稻飛虱的最佳時機,致使蟲災失控,損失慘重。在此期間,縣消費者委員會投訴電話鈴聲不斷,集中投訴農藥價格問題和質量問題。我們調查,由于稻飛虱大面積爆發,市場上農藥供不應求,經銷商乘機抬高農藥價格的情況普遍存在,而在農藥質量問題方面,并未發現問題。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規律,農業生產也不例外。再好的農業機械,也有他一定的額定功率和所承受的負荷,農業機械雖然省力高效,但也必須科學的操作和經常的保養。再優良的農作物品種,也有它一定的生長周期,有它所需要的氣候和土壤,肥料對于農作物固然重要,但也必須恰到好處的施肥。再厲害的蟲子,也有它一定的產卵期和孵化期,有與之相適應的生長、繁殖環境,農藥雖然可以防治病蟲害,但也必須把握時機,對癥下藥。否則,不掌握農業科技知識,不了解事物特性,即使你油門加得再大,肥料施得再多,農藥不得再重,也不過是白白地增加生產成本,不但達不到你期望的效益,而且還會適得其反。
近幾年國家陸續頒布的一系列惠農政策,使農業產品價格不斷攀升,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然而在農業生產方面,不同的種植理念,不同的操作模式,或是因假冒偽劣生產資料的影響,導致了農民之間收入差距拉大。面對他人豐收的喜悅,同樣付出辛勤汗水而減產、絕收的農民,往往會表現出異常焦躁的情緒,把怨氣撒向農資經銷商、各級政府乃至整個社會,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大阻力。
鑒于上述情況,筆者認為規范農資市場,幫助農民掌握農業科技知識,引導農民科學消費是防范農業風險,防止農民利益受損,促進農村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這就要求消費者委員會和政府有關行政職能部門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從保護農民利益出發,有的放矢的加強社會監督、行政監督和增強服務觀念。
在農資流通領域,首先有關行政職能部門要通過行政手段,規范農資市場。工商部門在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章行為的同時,要對市場主體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把住市場準人關,取締無照經營活動。對市場重要農業生產資料,工商部門要聯合農業執法部門加強行政監督,實行農資備案制度和風險準備金制度,防止因進貨渠道多、亂、雜而導致假冒偽劣農資產品流人市場,損害農民利益。其次是消費者委員會要改變過去坐在辦公室受理投訴,事后救助為主的工作模式,在及時受理消費者投訴,調節消費糾紛,化解社會矛盾的同時要充分利用農村消費維權網加強對農資市場的社會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向農民發布消費警示,防患于未然。此外,消費者委員會還應聯合個私協會和有關職能部門,引導農資經銷商成立行業協會,將自覺維護消費者權利,履行經營者義務和違規懲罰措施寫進協會章程,通過行業自律凈化農資市場。
在引導農民科學消費方面,一是消費者委員會要充分履行消費教育和咨詢服務職能,充分利用農村消費維權網絡這個平臺,向農民進行消費教育和咨詢服務,這是幫助農民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商品知識,提高識別真假的能力,引導農民科學消費的有效途徑。二是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不能局限在農資市場監管和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宏觀指導上,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具體的農業生產服務上,通過辦農技培訓班、發放農技手冊、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對農作物病蟲害及時預警等形式,幫助農民樹立科學種田的理念,減少因農民不懂農業科技知識,盲目操作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農民的種植觀念也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那么,消費者委員會和有關職能部門也必須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形式的發展變化,隨時調整工作方式,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抓住重點,把握關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有效的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村和諧發展。
|